1.台灣藜
2.↓2010春天去台糖公司拍花海,意外發現這區『台灣藜』。
3.↓當時並不認識這植物,台糖是研究機構常常試種研究中的作物。
2014夏天從格友那兒認識了『台灣藜』。
台灣藜含澱粉、優質蛋白質、豐富的必需胺基酸、膳食纖維、不飽和脂肪酸。亦含有豐富的鈣、磷、鐵、鈉、鋅、鎂及鉀等礦物元素。
既知營養豐富立刻買來吃。
4.↓在樹谷科學園區奇美的「懷舊餐廳」販賣部買的。由奇美農場與屏東及台東原住民合作生產。
5.↓按包裝上的指示一杯普通米加半杯藜米。
6.↓煮熟的藜米飯.米白色細圈是胚芽,因為煮飯時加水加熱它就發芽了。
口味如何?完全沒感覺有添加藜米。莎莉大概是烏龜轉世(烏龜吃大麥)。
第一次煮經常吃到砂子非常不舒服,第二次特別仔細挑掉砂子,有改善但仍吃到砂子;以後洗米前就坐到窗口很仔細的挑了又挑,約莫花費一小時。太費事了兩包吃完不敢再買。
(不久前格友教我以泡茶的濾網洗藜米可以篩去細砂,我還沒試)
7.↓2017年元旦到鄰居的園子拍向日葵,意外遇到台灣藜。
全球藜科植物共約110屬1500種左右。台灣藜過去由於欠缺分類之研究比較,始終被誤為外來引進植物。林務局於95 年起委託專業團隊研究,比對美國、英國及印度等國家標本館之模式標本後,正名為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a Koidz,成為台灣特有種之一。
台灣藜最早是原住民因應傳統祭祀的需要而小面積種植,用來做釀酒酒麴原料及製做小米糕。
8.↓這是鄰居首次種植,因此只種小面積。
9.↓頂端的嫩葉有彩色密粉而現紫紅色
10.↓嫩葉近拍
11.↓花.圓錐序頂生,果期彎曲下垂;花兩性,花被5片,綠色或暗紫紅色;雄蕊5枚;柱頭5枚。
12.↓花近拍
13.↓果實穗狀下垂,長可達1公尺,有紅、橙紅、紫紅等顏色,胞果雙面突鏡狀。
14.↓穗狀果實局部放大
臺灣藜播種發芽後,植株生育歷經營養生長期、抽穗開花期、開花結實期、穗轉色期等。我只去拍一次,所以沒有穗轉色後的圖片。鄰居種在家門口長長四行,那天去時經過他家門口,主人立刻出來。先生和他聊天我迅速拍幾張,快快離開不敢多打擾人家。今秋若是大面積栽種,站在小路旁就可以盡情拍攝了!
沒有長期觀察也許有謬誤,請格友不吝指正。
藜麥≠台灣藜
藜麥是一種穀類,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作物,依照顏色及風味分成三種,白色的藜麥、紅色的藜麥、黑色的藜麥。
台灣藜同樣也是屬於藜屬的一種,原生於台灣的高山,是原住民耕種數百年的糧食作物,因其為紅色,所以被人們稱為紅藜,但為台灣原生種,在2008年正名為台灣藜。雖然臺灣藜也叫做紅藜,但跟南美洲藜麥的「紅藜」不一樣,它們分別屬於兩地的原生種,兩者在外觀、大小及顏色都不盡相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