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初冬的晚上,經常可以聽到流動小販的叫賣聲:「來喔~欲呷土豆ㄝ郎ㄉ緊來喔~阮ㄝ土豆滾佮瀾糜糜、軟綿綿、香摃摃...」
01↓嫂嫂掘花生,莎莉幫不上忙只會拍照做記錄,實在難為情。
02↓扔在路兩旁的是雜草及花生的枝葉。
花生原產於南美洲,15世紀末自福建、廣東引進台灣。花開後子房柄伸入土中發育成莢果,故又稱為土豆。
03↓掘花生需在天氣晴朗泥土鬆散時,先以短柄小鏟子輕輕鬆土再由植株拉拔。不可太用力避免拉斷植株留下莢果。
花生繁殖均用播種法,選新鮮寶滿而無病蟲害花生米當播種的種子,採點播,每穴 1~2 粒。台灣大致分春作及秋作,春作1~3 月,秋作6~9月。春作花生自播種後約120~135天收成,秋作約105~120天收成。
04↓這些是嫂嫂在春天種的,六月中採收看起來不是很飽滿,不販售自家吃開心就好。
05↓滿載而歸。
06↓嫂嫂繼續去掘,我幫忙扯下莢果。
07↓扯下的莢果立刻清洗、曝曬,水分含量在10%以下才不會發霉。(這些是嫂嫂送給我的)
花生含豐富的油分及蛋白質,並含豐富的維生素B1、B2、B6和維生素E,及人體所須之8種必須氨基酸、菸鹼酸,是一項高營養、高能量的食品。又有令人喜愛的特殊香味,成為許多加工食品的佐料。
溫度範圍在30~38℃間,水分含量超過15%或相對濕度在80%以上,最容易引起黃麴菌之生長。
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風險,根據衛生署歷年統計資料顯示,帶殼﹤籽粒﹤碎塊狀﹤花生粉及花生醬,且國產品﹤進口產品。
黃麴毒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。這種毒素耐高溫,煎、炒、煮、炸等烹飪方法都分解不了它,所以不要吃發霉的花生。
根據上述可知,吃花生最好是國產帶殼的。
08↓帶殼花生可以清楚看到不良品,挑掉不吃就安全啦~
09↓花生米也可分辨有無遭黴菌污染
花生籽粒有無遭黴菌污染(紅色箭頭籽粒)可由顏色簡易判斷
(臺南區農業專訊2011年12月78期)
10↓花生的花,很多年前在鄰居的田園拍的。
莎莉嫌上圖花太小,怕格友看不清楚,前陣子先生去雲林縣在元長鄉拍到一大片花生田,所以這篇就貼出來啦!
11↓元長鄉的花生田
12↓花生的花
13↓花生的花
14↓補貼:花生開花後長出紫紅色像氣根一樣的子房柄,向下伸入土中,尖端會形成乳白色豆莢(花生豆莢),達到一定深度後開始水平方向生長發育而形成莢果。
15↓右側有些子房柄已經伸入土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