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首度以紙纖維作為年度大展,具有承先啟後的特殊意義,不但擴大人們對於纖維的認知範圍,也引入當代藝術手法,改變工藝展場傳統風貌。本次特展以《Aperture 縫隙》為名,暗示著纖維之間的「縫隙」,能夠包容氣流、光影,以及一切微觀世界裡的細小分子,也是容許各種可能性萌發的空間所在。

1.紙誕生過程-以各種纖維、縮小版抄紙簾架、烘紙廠蒸煮器材等,讓觀眾近距離觀賞紙從纖維經由繁複工序,最終形塑成紙的百變轉化。

纖維展-縫隙0001.JPG

2.↓進入此區需脫鞋輕輕感受腳下所踩踏,由紙張所製成的地墊。

纖維展-縫隙0002.JPG

3.↓紙張雕塑廊道

纖維展-縫隙0003.JPG

4.↓運用紙的高可塑性,以捏塑、折、剪、撕、貼、雕、刻、染等工法,造就了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需求品。

纖維展-縫隙0004.JPG

5.

纖維展-縫隙0005.JPG

6.

纖維展-縫隙0006.JPG

7.↓埃及莎草紙畫.

纖維展-縫隙0007.JPG

造紙術發明之前,人類直接取用動物或植物,經簡單處理後,做為記事之用。它雖然有紙的功能,但它未經水為媒介解構後重構,我們稱它為非紙之紙。(7.8.9皆是)

8.↓左邊是捲起的蓪草紙,右為蓪草水彩畫。

纖維展-縫隙0008.JPG

9.↓左邊是印尼貝多羅葉圖畫故事書,右為甲骨文片(仿製品)

纖維展-縫隙0009.JPG

10.↓各式紙錢,依給予的對像不同有一定的制式。

纖維展-縫隙0010.JPG

11.↓展區以以揉皺紙感形塑時空隧道。本日播放的影片是陳大川先生講述台灣紙的發展歷程。

纖維展-縫隙0011.JPG

陳大川先生-紙歷史研究學者  民國初年第一批接受紙材教育訓練的專科生,在中國紙廠累積經驗,台灣光復後輾轉來台擔任紙廠主任。一生中90餘年在紙業中奉獻,見証產業興衰、技術轉移、科技更迭,成為台灣紙業的活歷史。而後整理畢生所學,出版紙材歷史相關撰述,成為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。

雖是假日但參觀的人不多,有幾位年輕人佔據一角輪番拍倩影照,拍得千嬌百媚、傾國傾城,拍得興高彩烈、歡聲雷動,拍到渾然忘我、天荒地老。所以這篇照片拍的少,甚至有幾處重點沒拍到。

12.↓証據在此

纖維展-縫隙0012.jpg

喜歡的格友自己去看囉~展期2020.7.1~2020.11.1

arrow
arrow

    莎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1) 人氣()